回到顶部
创建时间:2024-04-25 13:44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正文

上善若水,下一句是什么 上善若水下一句

上善若水的下一句是:水善利万物而不争。“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”的意思是:水善于帮助万物,但是不与万物相争。这句话出自老子《道德经》第八章。在老子的理论体系中,水德是近于道的,认为人要像水一样善利万物,以不争之心而争。


  上善若水的出处


  “上善若水”出自《老子·八章》,原文如下:


  上善若水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。


  居善地,心善渊,与善仁,言善信,政善治,事善能,动善时。


  夫唯不争,故无尤。


  译文


  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好像水一样。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,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,所以最接近于“道”。


  善于选择地方居住处所,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,待人善于真诚、友爱和无私,说话善于恪守信用,为政善于有条有理,办事善于发挥能力,行动善于把握时机。


  正因为它与世无争,所以才不会招惹怨恨,所以没有过失,也就没有怨咎。


  注释


  上善若水:上,最的意思。上善即最善。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"圣人"是道的体现者,因为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,而水德是近于道的。


  处众人之所恶:即居处于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。


  几于道:几,接近。即接近于道。


  渊:沉静、深沉。

上善若水,下一句是什么 扩展

下一句大象无形。上善若水意思是最善良的人有如水的品德。它的造句如下:

天下至柔,上善若水,清幽明澈,润泽大地,洗涤一切污垢。

上善若水,下一句是什么 扩展

上善若水,下善则止。

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《道德经》。《道德经》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,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。其中的这句话表达了上善的特质类似于水的柔软、温和,而下善则停留在某种程度上,强调了柔弱胜于刚强的思想。

上善若水,下一句是什么

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 , 故几于道。


1.上善若水,处下不争


上善若水,语出《老子》:“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(wù),故几于道。”意思是说,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,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,处于众人所不注意的地方,所以是最接近道的。


在道家学说里,水为至善至柔;水性绵绵密密,微则无声,巨则汹涌;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。人生之道,莫过于此。


2.大智若愚,勿恃聪明


大智若愚,中国古代成语。出自宋·苏轼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二七《贺欧阳少帅致仕启》:“大勇若怯,大智若愚。”


解释:才智很高而不露锋芒,表面上看好像愚笨。同样意思的还有大巧若拙。


老子曰:大音希声,大象无形,大致都是一个意思,只是更能表现被形容者伟大可以掌控一切的一面。'大智若愚’若愚,已入理悟之境;但要大彻大悟,当需'守愚,守者即修行,亦即功夫。


3.淡泊恬适,明心立志


淡泊明志,此句最早出自西汉初年刘安的《淮南子:主术训》,诸葛亮的《诫子书》也有引用:“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”


“淡泊”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,《老子》就曾说“恬淡为上,胜而不美”。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,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。


4.滴水穿石,贵在坚持


泰山之溜穿石,单极之绠断干。水非石之钻,索非木之锯,渐靡使之然也。宋朝张乖崖在崇阳当县令。一天,他看见小吏从府库慌张出来,头巾下藏着一文钱。下令拷打。小吏不服:"一文钱算什么!你只能打我,不能杀我!"张大怒:"一日一钱,千日千钱,绳锯木断,水滴石穿。"斩首。

上善若水,下一句是什么 扩展

下一句:水善利万物而不争。

[出处]道德经·第八章(老子)

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。

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。

居善地,心善渊,与善仁,言善信,正善治,事善能,动善时。

夫唯不争,故无尤。

上善若水,下一句是什么

Copyright © 2024 成卓知识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.     XML地图  
网站首页